访问旧版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培养方案  >  正文
2022年心理学方案简表

作者: 时间:2022-07-01 浏览次数:

   

2022年心理学方案简表

学科方向简介

序号

学科方向名称

主要研究领域、特色与优势

学科带头人

及学术骨干

1

认知神经心理学

Cognitive

Neuropsology

研究内容:在传统的认知科学、心理学和神经精神病学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脑科学理论、假说及检测技术探讨精神心理疾病认知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学习记忆认知过程、犒赏系统的认知机制、情感和学习记忆神经环路基础,以及改善认知损伤的有效干预机制和方法和认知结构及加工方式的形成过程。同时将人工智能引入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干预中。

特色:通过对人的异常心理建立认知模型、数据收集与分析,探讨大脑不同脑区与认知相关的成瘾行为、记忆损伤、情感障碍、摄食行为等神经心理活动的发生机制和生物学基础,从而为临床心理学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优势:物质成瘾神经机制研究,药物与认知心理学的联合运用干预方面国内领先,获多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李毅教授是本方向武汉市精神病学临床重点(专)学科带头人、武汉市“黄鹤英才” 。

李 毅

房茂胜

曾 宽

瞿 娜

刘振涛

方 浩

2

事故与灾害创伤心理

Accident

Disaster and

Trauma

Psychology

研究内容:针对特殊群体(如儿童、妇女)的心理创伤评估工具与干预治疗效果研究;重点对早年创伤、创伤的代际传递、救援人员的替代创伤、人格障碍与创伤、心理创伤的文化比较研究和自杀预防,灾后民众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研究与化解,以及应急干预团队建设等问题。

特色:对个体的早期创伤识别、影响机制与干预研究较为系统,人格障碍与创伤研究国内领先,并率先出版了相关教材;建立了相关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地方和国家的事故与灾害的应激管理以及心理援助提供智力支持。

优势:在临床建有创伤病房,危机干预科,而且心理危机干预科为武汉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住院心理治疗国内领先,在重大事故与灾害的心理援助中专家团队发挥了重用。

黄满霞

王 煜

刘连忠

陈 静

张淑芳

钟宝亮

安 静

3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Clinical and

Counseling

Psychology

研究领域:本方向旨在理解、预测和缓解人们在认知、情绪、情感、社会及行为方面的失调与不适,以及与此相关的原理与方法的应用。重点研究我国各类人群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的表现、评估与干预等问题,心身疾病鉴别诊断、针对特殊人群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咨询师专业化成长等。

特色:采用“研究者-实践者”培养模式,在学历教育中突出了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培养,培养模式国内领先。动力学取向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优势:武汉心理医院临床心理科是国家中部医疗服务中心创新级临床重点专学科,是国内临床心理技术传播的重要中心,拥有强大的临床师资队伍。

刘陈陵

张 巍

钟宝亮

李闻天

戴丽莎

李轶琛

马 旻

4

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Youth

Developmental

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研究领域:本方向综合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前沿性与应用性课题,研究教育情境中个体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机制,重点研究青少年自杀预防与干预、心理健康普及教育、手机成瘾、流动留守困境儿童等主题。

特色:学科研究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密切结合,与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相结合,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促进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发展。

优势:为省妇联、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省辅导员培训基地等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与技术保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危机干预等实务领域居于全国先进行列;在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和教材建设方面走在国内前列。

黄 海

周春燕

宋静静

5

社会与管理

心理学

Social and

Management

Psychology

研究领域:关注社会变革时期人们的心理变化与心理安全问题及干预机制研究,综合研究社会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前沿性与应用性课题。主要研究社会认知与行为、文化与价值观、消费心理、组织行为与健康、社区人群的心理卫生问题管理(包括预防和干预)体系和相应干预技术的研发,社会重大心理卫生问题的社会预警与决策研究等。

特色:响应提高国民心理健康水平的国家需求,将教育、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跨学科叉研究组织行为与健康,心理疾病社区预防与管理模式。

优势:建有湖北省人才评价中心地大测评基地,承担着国家社科和自科项目,以及重大行业委托项目,在高危心理疾病的人群的识别与管控服务,改进公共卫生政策,为突发事件人群、社区群众和特殊人群的心理保健提供服务示范发挥了主要作用。

侯志军

杨 琴

李 林

冯文婷

课程设置(总学分要求:25学分)试点学院除外

学科代码:0402

学科名称:心理学

2022年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规划(29-31)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开课单位

或教师

备注

公共学位课

≥7学分

S090001

科技英语写作与交流

64

4

1、2

外国语

学院

必修

S2000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2

2

1

马克思主义学院

必修

S200001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6

1

1

马克思主义学院

必修

专业学位课

18学分

专业学位课

18学分

S000001

研究方向文献综述

(硕士)

32

2

1-4

学院导师负责

必修

G

跨学科选修课

32

2

1、2

研究生院

及各学院

必修(G字头课程)

S200025

心理学研究方法

48

3

1

周春燕等

专业

必修

S200007

高级心理统计与测量

48

3

2

黄海等

S200038

心理学研究进展

32

2

1

刘陈陵,张巍等

S200004

创伤心理学专题

48

3

1

黄满霞、陈静等

方向二、三选修

S200026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实务

32

2

1

刘陈陵等

S200042

动力心理学诊断与治疗

32

2

2

黄满霞等

S200027

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

32

2

2

王煜等

S200015

临床督导理论与实务

32

2

3

王煜、刘陈陵等

S200041

临床伦理与决策专题

16

1

3

李闻天等

S200044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专题

16

1

3

曾宽等

S620045

精神分析经典研读

32

2

2

张巍等

S620044

多元文化心理专题

16

1

2

李闻天等

S200039

认知神经科学

32

2

1

李毅、瞿娜等

其他方向选修

S200040

神经生物学技术与方法

16

1

2

曾宽、瞿娜等

S200021

人格与社会性发展专题

32

2

2

李林、宋静静等

S200043

社会认知专题-

32

2

2

宋静静等

S200034

组织行为学研究专题

32

2

1

杨琴等

其他必修环节

参加学术讲座

研究生答辩前参加学术讲座不少于6次,每次参加学术讲座后有600字以上的总结报告,注明学术讲座时间、地点、报告人、报告主题以及对学是讲座评价,交导师审核签字。

国内外学术交流

至少参加1次全国或国际学术会议,提交论文摘要;或参加2次省级以上学术会议并有学术论文报告或获奖;

或参加校级及以上研究生创新实践竞赛、创新创业项目、教学实验开放基金项目等学院认可的学术交流活动,并获二等奖以上(有些是优秀奖,视具体情况而定)。

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研究生答辩前在北大核心期刊以上至少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篇或者C刊(含C扩)录用论文1篇(有发票等证明);提前毕业的全日制学生必须在中国地质大学认定的期刊分类中发表T4及以上级别期刊论文1篇。

专业实践

临床实习:方向一到方向四的研究生均需要到武汉心理医院参加临床实习,时间不少于6周(30天,240小时)的实习;导师在医院的研究生临床实习不少于12个月。集中实习期间接受相关课程培训,如《多元文化心理专题》和《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专题》等;实习结束由所在科室出具详细证明,并提交一份案例报告和实习总结给导师。

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生均可申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业实习。方向二至方向四的研究生实习两个学期,其中个案咨询不少于80小时,团体辅导20学时,接受团体督导不少于70小时,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少于20学时。实习结束提交案例报告和督导证明,由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提供证明。

教学实践或企业实习等研究生可根据导师要求参与其他专业实践活动,包括教学实践或企业实习,教学实践不少于1个月,教学不少于8学时;企业实习不少于1个月,如需要从事与专业相关活动(具体由导师认定)。实习结束需要向导师提交书面汇报。

其他

⑴本科阶段非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必须补修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最后由各方向导师组考察,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⑵研究生在入学前需要进行相关专业基础理论的自主学习,以衔接今后的专业学习与训练,具体书目和考核要求可与导师协商。

跨学科选修课G字头课程,建议选修G110002(大数据分析与开发技术)或G16001 (文化传播与表达)。

科研能力及素质等要求

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着重对其科研能力和水平提高的培养,对其科研能力和水平检验标志为:

1.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

2.课程学分:分为学位课和选修课两部分,课程学习的总学分不少于25个学分,其中专业方向课程(除研究方向文献综述和G字头课程外)不少于18个学分。

3.学术活动:学术型研究生学术报告不少于2次;至少参加1次全国学术会议,学术讲座至少6次,并公开发表论文至少1篇。

4.专业实践:研究生需要参加一定的专业实践,包括临床实习、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或企业实习等,其中临床相关方向的专业实践不少于30天,或心理健康教育实习至少两个学期;其他方向的研究生与专业相关实习不少于1个月。

5.文献综述:在导师的指导下收集资料,阅读专业文献50篇以上(其中近10年的文献不少于50%,英文文献不少于30%),提交不少于10000字的文献综述报告,并进行公开报告。

6.开题报告:硕士生在修满规定学分后,可以进行论文开题申请;开题报告在第4学期进行。 选题必须结合本专业领域问题,要有充分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开题报告应密切关注本专业学术前沿,专业文献阅读量50篇以上。开题报告未能通过者,可以在第5学期开学第一个月内重新开题。

7.硕士生用于论文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一般不得少于9个月。

学位论文及学术成果要求

(包括学术水平、创造性成果及工作量等方面的要求)

(一)学术水平要求及申请学位的论文要求

1.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对本学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与前沿领域具有较深入的了解。

2.熟悉本学科领域的常用技术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

3.应具有较强的学术交流能力,能够在公开场合或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对本人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成果进行学术报告。

4.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申请答辩和申请硕士学位前须以第一作者(或者导师第一作者,研究生第二作者)、第一署名单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心理科学与健康研究中心”发表北大核心期刊及以上论文1篇,或者C刊(含C扩)录用论文1篇。提前毕业的全日制学生必须在中国地质大学认定的期刊分类中发表T4及以上级别期刊论文1篇。

(二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1.硕士学位论文应在本学科领域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并有新的见解,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2.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论文开题后写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

3.硕士学位论文正文一般用中文撰写,不少于3万字;来华留学生可以用英文撰写学位论文,并且须附不少于6000字的详细中文摘要。对论文内容和格式的具体要求,参见中国地质大学有关规定。

4.硕士学位论文应技术路线清晰、研究方法可行、数据翔实、可信度高、逻辑严谨、观点明确、格式规范。


Copyright & copy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鲁磨路 388号       邮编:430074       E-mail:jyy@cug.edu.cn